关于完善老年心理健康关怀体系 加强老年抑郁症防治工作的建议

时间:2024-03-19 15:20:00

提案人:江西省政协常委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南昌市第一医院院长       乐爱平(农工党)

老化及其引发的疾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难题。我国正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面临越来越庞大的老龄化群体。据民政部、全国老龄办《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老年人口2.1亿人,占总人口的14.9%。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老年抑郁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不仅会造成老年人身心痛苦,降低晚年生活质量,还会对其它躯体疾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老年人群中合并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和躯体疾病的抑郁发作更为常见,现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卫办老龄发〔2019〕61号),提出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完善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针对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为老年人特别是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悲伤抚慰等心理关怀服务。同年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在全国开展试点工作,旨在加大抑郁症防治工作力度,遏制患病率上升趋势,提高抑郁症患者知晓率,早诊早治率,降低复发率。国家“十四五”规划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提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以及老有所乐;国家卫健委决定于2022—2025年在全国广泛开展老年心理关爱行动,旨在了解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增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但由于老年心理健康涉及个人、家庭、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点多面广,形势任务较为复杂而艰巨,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个人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抑郁症知识普及性不足,“污名化”严重,社会对抑郁症的偏见和歧视有增无减。老年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公开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保守估计在10%—15%。我国约有20%的老年人患抑郁症或伴有抑郁情绪,考虑到老年人群抑郁症诊断的困难性,其实际数值可能更高。老年抑郁症患者不同于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疼痛、疲劳、记忆困难、躁动、频繁失眠等症状。由于对抑郁症存有偏见、老年人病耻感强、社会及家庭对老年抑郁症识别率低等问题,在出现抑郁症后,老年人往往不会主动及时就医,进而导致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

二是老年人躯体和心理疾病交互作用,隐匿性强,识别较为困难。数据显示,65%的老年患者抑郁的主要原因是对慢病治疗的焦虑。慢性病具有发生率高、病程长、治疗效果慢、无法根治的特点,长期身患疾病,老年人本就容易情绪低落,且罹患多种慢性病时,长期服药导致医疗花费较高,其经济压力也较大,均会导致抑郁症状产生;而抑郁症又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比如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对于老年共病患者来说,抑郁发作会反过来恶化躯体疾病的状况,导致躯体疾病治疗困难。由于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容易被衰老或合并的其它衰老相关疾病掩盖,临床医师很难区分抑郁症与其他疾病相关的非特异性症状,因此老年抑郁症的诊断较为困难。

三是各级医疗机构精神或心理专科医生配置不足,专科覆盖面不广与抑郁患者快速增长不匹配。目前,国内大约80%的综合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精神科,同时抑郁症患者门诊量却每年增长20%。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有20人被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在美国是1000人,相差50倍。高收入国家70%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治疗,低收入国家却仅有12%的精神病患者能获得精神卫生保健服务。

四是抑郁症患者基数不清,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亟待开展。各地尚未能定期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尤其是缺乏老年人抑郁症专项流调,抑郁症患者基数较大,精神卫生流行病调查亟需开展。

为进一步健全老年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加强老年抑郁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介加强老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引导社区居民学习了解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主动加强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沟通。依托健康教育机构和健康教育宣传,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切实有效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素养,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积极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干预。完善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提高为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根据“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工作内容,完善街道和镇对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信息进行采集和录入,分别对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贫困、空巢、失能、失智、计生特殊家庭、高龄独居、健康等情况分别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全面掌握老年人健康、生活等情况,为“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打下基础。依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包括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内的基本医疗服务。依托社会心理健康管理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健康干预。

三是加强心理专业队伍建设和机构能力提升。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专科医生和社区医生有关抑郁症的培训,帮助老年人及时发现疾病,提升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社区层面,建议在居委会和社区医院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抑郁风险人群予以区分、评估,并及时提供帮助。发现疾病后,应搭建绿色通道,针对需要诊断和治疗的老年人提供医院就诊绿色通道,提高就诊率,实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四是积极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做好社区老年人宣传引导工作,增强主动健康意识。倡导多运动,有事干,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鼓励老年人要有人老心不老的精神,勤于学习,科学用脑,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要“活到老,学到老”,多学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要多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社区资源强化居民互动,营造尊老、爱老、敬老氛围。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体验式服务活动,鼓励有专长的医生、护士、社会心理咨询师等参与社区老年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居民带子女参与养老服务公益活动,传达敬老、孝老、爱老观念。引导子女鼓励父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养老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重视精神赡养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