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代表委员风采展» 关于以产学研协同新工科人才培养为抓手推进我省“1269”行动计划高速发展的建议

关于以产学研协同新工科人才培养为抓手推进我省“1269”行动计划高速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4-03-19 15:25:00

提案人:江西省政协常委  南昌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伟(九三学社)

 一、背景介绍

  工程科技是时代演进、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每一次工程科技的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我省正在大力实施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就是要以新一代工程科技去赋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等。对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省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具备重大意义。
  工程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新工科人才队伍,更离不开对新工科人才的优质培养。从国际范围来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代表包括了:依托重大项目驱动科教融汇产教融通的加州理工模式、“四螺旋”创新生态系统育人的埃因霍温模式、面向产业需求多学科集中育人的麻省理工模式等。这些育人模式都聚焦产学研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在我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中提出“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教育部也在2022、2023年连续开展了两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选拔与建设工作。
  二、存在问题
  尽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显著,但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问题可以归结如下:
  问题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产学研协同培养不适应,培养方案不尽合理。传统高校办学思维相对固化,而产学研协同培养迫切需要教学生态的重构,面临着从“教与学的割裂”到“师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机构建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对产学研协同认识不到位,在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且缺乏有效的机制把科研的成果引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致使知识体系更新慢、实践教学不扎实、实践环节单一、课程缺乏挑战性等问题,培养方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问题二:工科硕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路径之间不匹配,质量把控机制还不健全。工科硕博研究生因其所属不同学科和面向不同国民经济领域的区别大,培养目标定位易出现不清晰现象。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培养路径就容易走样。另一方面,在学科建设的指挥棒下,不少高校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形式催生新型交叉学科。但新学科本身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把控不清晰,非但不能产生“1+1>2”的效果,有些甚至产生了新问题,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问题三:校热企冷,激励机制不足,合作深度和融合程度不够。企业期待能从大学中得到大量的科技研究成果,并快速转化为商业利润。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与企业的目标存在一定错位。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计中未能充分考虑产业需求,容易造成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此外,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技能储备不足,尤其是教师本身解决产业问题的能力差异,容易导致课堂和产业结合不紧密,培养出的学生难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问题。
  三、相关建议
  为了加快我省产学研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推进“1269”行动计划高速发展,建议从“一体两翼”顶层设计、严格把关培养质量与推行终身评价、推动产教融合的法治化和专业化等三方面下功夫:
  1.在省级层面构建重点产业的研究院、工程师学院“一体两翼”模式。产学研协同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的多方联动。过往经验表明:若缺乏完备的顶层设计,多方联动的效率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有必要在省级层面建设重点产业的研究院(例如针对我省电子信息万亿产业),站在全省高度去统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各方的优势力量。围绕重点产业,通过专门的工程师学院实现育人和通过专门的产业研究院实现成果转化,达到“一体两翼”目的。
  2.严格把关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推行终身成长评价。在工程师学院构建“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企业定题、“校企”双导师协同指导学生的技能培养、课题研究、职业发展、兴趣导向等关键过程要素,以此突破“单兵作战、画地为牢”的人才培养痼疾。此外,需注重跟踪毕业生的未来成长与社会贡献,尤其增加其在参与甚至领导破解国家“卡脖子”“卡嗓子”关键问题攻关任务的评价。
  3.加强相关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制定工作,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的法治化和专业化。首先,建议制定专门的产教融合地方法律法规,聚焦产教融合模式、企业和高校的权利与责任、利益分配机制等;推动产教融合的法治化和专业化,保障产教融合健康、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补贴是对产教融合的最强大和最直接制度工具。政府建立产教融合类企业的认定机制,可对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进行资金、税收和信贷激励。此外,落实与高校经费相关的财政政策,完善教育经费制度,可满足高校进行产教融合的经费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实践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上述顶层设计、质量把控、终身评价、法治化和专业化等改革措施推进,可开拓产学研协同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新范式,更好推进我省“1269”行动计划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