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3-03-15 15:00:00

提案人:江西省政协常委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南昌市第一医院院长        乐爱平 (农工党)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据统计,2021年度我国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近2.9亿。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要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明确了“心理健康宣教、心理健康环境营造、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关爱、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等六大行动。但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青少年仍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抑郁障碍已成为当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COVID-19疫情给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在COVID-19疫情期间和之后更有可能经历高抑郁和高焦虑率,且留守儿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症状。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形成预防为主工作格局

一是家长难以及时识别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3岁至14岁正是儿童青少年自我心理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相当一部分处于亚临床阶段或已有临床症状的儿童青少年未能在心理失调的萌芽阶段觉察,多数是在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结果才给予“事后”关注。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形式轻内容。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空白和缺失的现象,一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亦没有落细落实,存在监督盲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大多非专业出身,对学生心理干预的效果良莠不齐,未能发挥有效的指引和预防作用。

3.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资源匮乏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约6.4万人,平均每万人中仅有0.45名精神科医生,其中专门从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医生更加稀少,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治需求。

为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普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识别应对

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立体化科学普及,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科普宣传抑郁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社交障碍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知晓率,密切关注精神或行为改变,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危机。

2.强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能力

一是在学校定期开展儿童青少年包括抑郁障碍、社交困难等相关心理问题的筛查。在学龄期儿童中,增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的筛查。二是提高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常见健康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读写障碍、社交障碍等。

3.大力提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

 一是学校设立相应的干预课程。如设立情绪管理、社交管理,帮助相应的学生处理好情绪行为问题。二是大力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发掘并利用社区已有的心理干预资源,增设心理咨询室;依托社工服务体系,调动义工群体力量,以心理咨询师、社工为主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科学普及。三是大力发展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立。鼓励建设精神心理诊所,鼓励专科医师多点执业,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挂号难、看病难的困境。四是各级政府支持综合医院大力发展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专科。营造良好的专科就诊环境,保证单次就诊足够的诊治时长,保证就诊隐私。五是大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预防以及干预的形式依托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以区级为单位建立24小时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求助、疏导、危机干预、转介的便捷公益平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