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蚌养殖业的困境与创新思考

时间:2018-05-11 00:00:00

南昌大学—洪一江

一、淡水珍珠产业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珍珠人工养殖自唐代就有记载,在庞元英《文昌杂记》第一次有文字记载人工养殖珍珠方法,但相关养殖技术后来失传未有记录。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淡水珍珠的培育技术被我国科学家研究突破后,中国的淡水珍珠快速发展,70年代开始超越日本成为国际淡水珍珠生产大国。特别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市场对珍珠的需求量增加,珍珠价格快速大幅度上涨,从事淡水珍珠繁殖和养殖的人数也开始大量增加,全国从事淡水珍珠加工的企业也随之出现。淡水珍珠业进入资源掠夺式发展,为了获得蚌的高产,大量未经处理的粪便被直接投放到池塘中,导致大量水体被污染。随之而来的是珍珠蚌病害严重,珍珠品质下降,劣质低档珍珠比率大幅增加,养殖效益也大幅下降。伴随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国际市场对珍珠的需求下降,珍珠价格一落千丈,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户出现大面积亏损。2008年至今,随着我国环保压力提升,一度是我国淡水珍珠主产区的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开始实行禁养和限养,特别是湖北实行全省禁养淡水珍珠,两个因素叠加导致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从最高超过100万亩到目前不足50万亩,产量从年产2000吨下降到不足1000吨,超过一半以上珍珠从业人员转岗,我国的珍珠产业发展遭遇到了巨大的发展困境。

二、淡水珍珠养殖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1)淡水贝类的特性

淡水珍珠蚌(贝)栖息于水质清澈透明、底质为沙或石、水较深的河流内,蚌为滤食性,食性与大家熟习的鲢鱼和鳙鱼类似,通常以水中的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枝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食。一只成年河蚌每天能过滤100多升水,通过滤食摄取悬浮颗粒(包括浮游植物和颗粒有机碎屑等),河蚌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38.05%,正是因为其特性,其天然水体中的贝类通常可以调节水体微小生物的总量,使水体达到生态平衡,因而实现净水作用。正因为有此功能,淡水贝类在水体中是不可或缺的,贝类能实现或辅助水体自净功能。

淡水贝类对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93%34.75%36.50%29.66%32.49%41.21%,同时对水中固体悬浮物去除率为47.97%91.87%。河蚌对水体和河道底泥中的铝、铬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也有很强的吸收固化作用,是环境修复的优选品种。此外,河蚌自身的主要成分含大量的碳(C),固碳效果也非常明显,因此,其移出也可有效带出水体的碳元素,对我国的大气温室效应治理也有较大作用。

2)淡水珍珠贝养殖技术创新

淡水珍珠产业进入发展的瓶颈期,能否渡过这个艰难的阶段决定了我国淡水珍珠产业的未来。这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创新或者更新。

一是养殖理念更新。养殖模式已从单一的养蚌过渡到了鱼蚌混养,养殖珍珠蚌已不再采用过去的直接投粪办法。养鱼时投饲料,而鱼的粪便供水中微(小)生物的生长,这些微小生物便成了蚌的食物。实践证明,这种养殖方式是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养殖,不仅大幅度减少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也减少了水体的污染,而且蚌病大幅度降低,更为重要的是珍珠品质如色泽等明显提高,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是鱼的种类和数量的搭配,以及配套的养殖技术,以使水体物质和能量实现良性循环。绝大多数珍珠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都已充分认识到了传统养殖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从理念上已实现了更新,这是淡水珍珠产业得以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基础。

二是养殖技术创新。如何让淡水珍珠养殖从传统污染水体的方式转变成为环境友好型的健康养殖,实现节水、环保和可持续,需要在养殖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在农业部、科技部和财政部以及各地多个科技项目的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认识了淡水珍珠蚌与养殖水体的关系,基本掌握了珍珠蚌食性和生长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开创了鱼蚌混合养殖新技术。养殖池塘不是一完整的生态系统,而是一个以人工干预为主的半生态系统,因此,探索池塘环境下的各类生物和因子的关系,便成为养殖是否成功的关键。鱼蚌混养的提出使淡水珍珠蚌的环境友好型养殖成为了可能,并研究出了多个不同养殖模式,如蚌+鳙鱼、蚌+鲢鱼+鳙鱼、蚌+鲢鱼+鳙鱼+鲫鱼、蚌+鲢鱼+鳙鱼+草鱼、蚌+鲢鱼+鳙鱼+草鱼+黄颡鱼等十余种模式。不同的混养模式下,对减少水体污染均有明显作用,在一些池塘中NP减少可达到61%63%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正积极开拓思路,探讨珍珠蚌的工厂化养殖,并在浙江和江西等地试养。工厂化养殖的优点是不占用池塘养殖,而是采用人工设施开展,如水族系统,可以立体化养殖,养殖数量可任意调节,重要的是水族系统可方便调节水质,从而可实现较为精准的养殖,比如珍珠蚌植核后可较好地控制伤口不被感染,提高蚌的成活率和珍珠的固核率,水温、pH等各类因子可控,生长便于观察,特别是养殖尾水可方便进行人工净化等等。目前相关的科学问题以及相关技术也正在研究中,比如如何提供珍珠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食物和各类营养物质,人工环境下珍珠蚌生长与珍珠质量的关系等,总之,淡水珍珠蚌养殖与育珠创新技术还需付出大量的研究。

3)淡水珍珠贝的生态服务功能与综合利用

基于淡水珍珠贝的生物学习性,贝类不仅不会造成水体污染,反而对水体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贝类在环保压力巨大的当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潜力已显露出来。对于一些养殖的水体,实现“一水两治,一蚌两用”,即利用鱼蚌共生模式可实现水体环境治理和生产双收,水体通过两种生物(鱼和蚌贝)治理,而珍珠蚌一是可用来治水,二是用来生产珍珠。

淡水珍珠贝类生态服务功能的试点已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开展,已在重庆开州等5个县市开展。应用范围是在建有流水(跑道)养鱼的小型水体中。由于跑道中进行高密度养鱼,尽管每天大量排泄物被处理,但吸污并不完全,仍有许多排泄物流入池塘或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仍较高。因此,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支撑下,采用“一水两治,一蚌两用”方案,从已获得的初步数据来看,水体污染程度明显改善,珍珠蚌中的珍珠发育也较为健康。另外一个试点是在江西南丰。该县是中国甲鱼之乡,是国内甲鱼亲本保种和种苗繁育最大的县,全国约90%的甲鱼苗产自南丰。一些精养池塘时常会产生富营养化,因此,在该县采用“鳖++”模式应用于精养池塘,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有明显改善。下一步,我们将在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库扩大试验,以取得科学数据,从而建立科学的珍珠蚌的服务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