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祎华:中国文化“走出去”

时间:2017-12-01 00:00:00


赖祎华,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翻译硕士学位专业(MTI)导师,兼任江西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民盟江西省委青年委员会副主任。

前不久在厦门召开的金砖峰会上,确立了金砖国家间政策安全、经济合作、人文交流的“三轮驱动”(Three-wheel driven)合作模式,并致力打造“金砖+”开放平台。回顾金砖机制走过的十年,金砖国家间在经济、贸易、金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厦门峰会趁势提出了打造“人文交流”机制。金砖五国都是地区大国,都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金砖国家间人与人、文化间的交流,打造在深厚人文交流基础上的政策安全、经济合作,十分有必要。

身为一名优秀的语言学者,赖祎华学长对“人文交流”也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这次峰会上,新增加了一个‘人文交流’驱动,值得注意的是,在英文表达上,选择使用‘people-to-people culturalcooperation’而不是‘humanities culturalcooperation’。‘humanities’是一个比较抽象化、比较大的概念,‘people-to-people’则更加直观、简单、接地气,这也说明,我们提倡的国家间的‘人文交流’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普通大众中,更注重人民的交流互动。”

  “我们学习语言的,与外国人打交道、接触外国文化的机会比常人要多一些,也许因为这样,使我们更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总想着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更好地去宣传中华文化,你知道,现在的国际社会对我们国家、民族文化还是存在很大的误解,这往往让我感到惋惜。”所以,他选择了“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外宣翻译、口译理论与实践”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文化交流的本质是“通心工程”。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路、通桥时面对更多的是物理困难、资金困难和技术困难,往往投入金钱、时间就能得到相应的产出回报。但是想要打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道路却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所面对的困难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更难以用金钱去衡量、解决。

赖祎华学长在回国从事语言教育工作之前,曾长期在涉外企业从事口笔译实践工作,担任各种口译任务上百场次,翻译各类文件百余万字。1991年至2000年,曾多次赴意大利、香港、英国、菲律宾、印尼等多地工作和学习。2010年至2011年还曾担任印尼哈山努丁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赖祎华学长从他多年的口译工作和教学经验中感悟到“在文化交流传播领域,我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把我们的文化单向的硬塞给对方,而没有考虑别人愿不愿意接受。”他在担任孔子学院院长的时候,因为工作缘故,时常在思考“如何以一种别人能接受的方式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不是单纯的单向输出。”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将自己的文化输出给别人之前,先要去学习了解别人的文化,只有“知己知彼”,找到双方之间的那个“共同点”(common point),这才有了有效沟通的基础。“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平等的心态’,”赖祎华学长接着补充道,“我们学习外语的也好,搞文化交流的也好,一定要把这一点放在心上:我们是去和别人平等交流,应当尊重、学习别人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反过来尊重学习我们的文化,这才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交流。”

“真诚的文化交流是一件很大很难的事情”,赖祎华学长认为留学人员接触面广、机会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其中,加强内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这也是习总书记对欧美同学会的期许“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民间外交的生力军。”

很多年前,在改革开放初期,赖祎华学长就去过意大利。那个时候的意大利皮革制鞋工艺非常有名,他们抱着一种谦卑的学习心态过去招商引资,主要将技术和资金吸引回中国。说起现在,赖祎华学长颇有些骄傲的表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不单是要吸引资金技术回来,我们还要走出去。”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常常也面临着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一样的困境——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样需要抱着一种谦和的心态去了解学习对方的文化、对方的制度、对方的法律,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走下去。